问卷调查
新京报讯 (记者刘溪若)在被提及多年之后,有关食盐专营制度取消的传闻首次得到官方确认。昨日,工信部对外透露,正加紧制定盐业改革方案,改革总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的专营制度,力图建立盐业企业自主经营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新京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事实上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地方针对盐业专营的部分改革就已经陆续展开。
将市场化运作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专营产业之一,多年以来盐业改革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根据央视报道,工信部昨日披露,目前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正在加紧研究,而改革的目标是取消盐业的专营制度,将政企分开,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运作,建立自主公平的竞争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盐业专营改革在被提及多年之后,政府主管部门的首次公开确认。
实际上,早在上月末,有关最新的盐业专营改革就已经披露。10月29日,中国盐业协会曾对外披露,有关盐业体制的改革方案已在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通过,并正在各部委完成意见征求。
方案的核心,是从2016年起废止盐业专营,允许现有的食盐定点企业进入该市场,允许食盐流通生产企业跨区经营,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同时,在国家和地方两级建立完善的盐业储备体系。
相关概念股飘红
“从目前了解的信息来看,方案具体的步骤,可能会在2015年到2016年逐步实现盐业产业股权多元化,最终在2017年起全面取消专营的体制,实现市场化的环境。”长期关注盐业改革的上海彭旨平律师事务所律师邹佳莱表示。
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其实从今年3月起,地方的盐业改革就已经开始,“最典型的是江西省的盐务局,已经被撤销,就是要政企分开的标志。”
在外界看来,盐业专营制度放开,意味着更多企业可以进入涉盐产业;充分竞争化也将让公众的购盐成本下降。
政策利好还传递到股市。昨日A股市场上,盐业相关概念股纷纷上涨。其中,云南盐化涨停,兰太实业、ST海化涨幅居前。
盐业改革曾多次搁浅
一直以来,由于国内盐业产业被行政管控,属于传统的统购统销模式,中国盐业总公司及旗下各级盐业公司控制着行业的流通环节,既是管理者,又参与经营。
这样的产业模式导致,一方面处于产业链前段的生产企业无自主定价权,利润微薄;另外一边,终端的消费者则购盐成本较高,而中间环节的盐业公司则依靠垄断带来暴利,被外界诟病。
实际上,本世纪初开始,关于盐业专营的改革就已经开始,但一直进展不大。
2002年,第一次盐改的草案形成,但由于当时的国家经贸委盐业管理办公室撤销,改革被搁浅;2005年,国家发改委再次提出要制定盐业改革方案,并在2007年形成新的草案。但此后,盐业的管理工作由发改委移交到工信部,盐改工作再度搁浅。
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组建的盐业体制改革小组,再次提出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初稿。但因种种原因,该方案又未能成行。
“2000年至今,国内的盐改方案曾经先后6次提出,但均都无疾而终。”邹佳莱表示,算起来,本次重新提出的盐改方案已经是“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