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
沈晓明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强化改革试验,聚焦制约我国粮食安全和种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关键技术研发。要坚持国家标准,与国际接轨,用好海南自由贸易港优惠政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要聚焦种业全创新链各个环节,做好系统配套,吸引“候鸟”型科研人员常驻海南,推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高效运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崖州湾科技城城市功能。要坚守清廉底线,实现对公共工程和土地出让项目跟踪监督的分级抓、全覆盖,确保资金真正用到种业研究和事业发展上。
河南省在主要农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分子设计育种、智能化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编辑、表型精准鉴定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强力攻关,力争实现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其中,河南农业大学牵头实施的“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生产技术研究”项目,将挖掘影响玉米籽粒灌浆与快速脱水的关键基因,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解析其调控机制,为适宜籽粒机收优异新种质的高效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甘肃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均位居全国前三。种薯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芯片”,甘肃定西市也是农业部认定的全国第一批区域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有着37年马铃薯育种经验的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研究员王一航介绍说,甘肃省农科院从1959年就开始开展马铃薯的育种工作,由过去的追求产量育种,抗病育种已经发展到如今的品质育种,可以说甘肃的马铃薯育种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甘肃马铃薯协会会长刘大江介绍说,甘肃的种薯到云贵地区能增产30%左右,目前甘肃的种薯已销往新疆、内蒙古、云南、四川等地,部分原原种还出口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国家。
到2025年,初步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基本完成珍稀、濒危、特有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深度鉴定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有效开展,创新利用能力达到全国先进行列。建成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遗传资源鉴定评价数据信息共享共用。到2035年,力争建成系统完善、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和资源深度鉴定评价体系,使全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评价、创新及利用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今年苍南县引进早稻试验新品种24个和展示品种13个,落实在苍南县钱库镇仙平村种植。为了保证及时完成田间栽插确保栽插质量,连日来相关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指导并参与了大田移栽工作。移栽前,认真进行田间布局,合理进行小区安排,24个新品种分两组,分别采用同田小区示范,按随机排列,三次重复,共设72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3.34平方米,外设1米以上保护行。13个展示品种采用机插秧,每个展示品种种植1亩以上。
在园区建设中,温县依托一批有着实际经验的乡土育种专家,通过设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等,逐步形成“行业专家+高校人才+乡土专家”人才梯队,大力发展小麦良种培育生产。
粉星、彩星、黄星,这三个蕃茄品种都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们仔细遴选后敲定的,通过专业种业公司的前期培育,目前已经陆续运送到西槐庄村,在两名农大硕士研究生的带领下,开始入棚定植。“这三个都是市场上的新品种,目前市面上还不多,比较稀有,售价会比普通番茄高出三到五倍,成熟期在两个月左右。”吴林静说,我们定植的这些番茄苗不一味追求产量,而是精准把控品质,所以在前期栽种时会把一些个儿小、较弱的苗直接剔除,选择高大壮实的苗进行栽种,后期的绕蔓、掐侧芽环节,我们也会遵循这个理念,通过人为干预,控制成果品质。
据了解,四寨坝区水源丰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特别适合发展“野香优油丝”优质稻种植。今年,者密镇将在四寨坝区发展种植5000亩“野香优油丝”优质稻,以和平村为中心,向周围的幸福村、拉栗村、沙坡村等6个村辐射,并以种植水稻为核心,积极探索发展“稻+”的生态种养模式,在不减少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在水田中放养鱼、虾、鸭等水产动物,通过水稻与水产动物互惠互利形成的复合循环种养生态模式,示范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新模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北京《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该《实施方案》提出,北京将服务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接续实施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种业之都”。
据了解,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是利用太空技术、通过返回式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等材料搭载到宇宙空间,通过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宇宙空间特殊环境作用,使生物基因发生变化,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经过多代选择,最终获得优异种质资源或优良品种。